快充锂电池引行业关注 广东联动引领动力电池新革命
发布时间:2014-07-25 阅览次数:1764 次
新能源汽车行业,充电难、充电时间长等技术性问题一直是电动汽车推广的拦路虎之一。众多的电动汽车企业在追求更高的续航里程的同时,并没很好的兼顾到充电时间。
在充电设施不能充分满足需求的情况下,这一切的核心问题在于电动汽车的充电技术不过关,不能满足快速充电的要求。能满足快速充电的动力汽车成为行业显性的需求。
然而,新的市场需求必然会引领新的技术革新和产品出现,各行各业,莫不如是。
“我们这次发布的第二代快速充电锂电池,可以把充电时间缩短到15分钟。”在2013第三届中国(深圳)公交都市发展论坛上,微宏动力系统有限公司技术中心主任郑卓群介绍,在目前新能源汽车普遍充电技术不能满足快充的情况下,行业需要做出改变。
先进的动力电池技术
据深圳市广东联动电池有限公司总经理仝志明介绍,广东联动第一代快速充电电池产品-LpTO?钛酸锂电池在900多台公交客车上已累计运营有超过6,000万公里,而此次发布的第二代产品在仍保有快速充电能力、及超过万次长循环寿命等特性的同时,其能量密度及经济性较上一代产品又得到了显著提升,为公交运营纯电动客车提供了更佳的能源方案。
“多元复合锂电池单体电芯在6C倍率充放下的常温循环寿命仍超过10,000次,是国际最好的磷酸铁锂电池产品的两倍。成组后可满足4C的充电倍率,这意味着在电池组能够在15分钟内充满电。”郑卓群介绍,多元复合锂电池的重量能量密度也达到了120Wh/kg,超过了钛酸锂以及磷酸铁锂电池。多元复合锂电池在低温下(零下20摄氏度)的放电容量能够达到常温状态下的78%,具备良好的低温性能。
多元复合锂电池产品的推出,弥补了快充型钛酸锂电池能量密度不高与能量型磷酸铁锂、三元电池不能快充的缺点,为纯电动车产品真正达到公交运营的实际需求提供了革新性、更可行、更经济的解决方案。
“产品性能的改进源于基础原材料的研发。”仝志明告诉《高工锂电》,多元复合锂电池采用微宏专利技术的多孔复合碳作为负极材料,最大的特点在于其比表面积革命性的达到传统石墨的20倍以上,增加的比表面积与孔隙也大幅增加了锂离子的迁移和嵌入通道数量,使得锂离子能够快速、稳定地嵌入与脱出。从而解决了长期阻碍高能量密度石墨负极锂电池产品快速充电的技术瓶颈,同时大大延长了电池寿命。
此项技术也使电池安全性较传统石墨负极锂电池有大幅提高,多元复合锂电池成组已经通过了国家客车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的强制检验。检验测试中包括短路、过充、过放、重物撞击、跌落、挤压、针刺、高度模拟、加热等在内的9项安全测试,全面符合国家QC/T 743-2006 “电动汽车用锂离子蓄电池”安全标准。
快速充电的特性
“充电慢,耗时长是多数尚在营运的电动汽车遇到的共同问题。”仝志明认为广东联动与其他动力电池企业最大的区别在于:深刻理解公交用户对于解决纯电动客车技术瓶颈,提高运营效率的需求,并利用自身在基础材料化学领域的开发能力,积极为一线公交用户寻找更可行的解决方案。
区别于磷酸铁锂纯电动车辆需装配全天所需电池、钛酸锂纯电动车辆需频繁进站充电的方案。采用多元复合锂电池只需载半天运营所需电池,在上午运营结束后,午间15分钟快速补电一次即可满足全天满勤运营。
新一代的多元复合锂电池能量密度更高,使得车辆的续驶里程长,同时电池减重达40%。
传统的磷酸铁锂电池组,因不能快充,客车需配备全天运营所需电池,车载电池组重量达4吨以上;而采用可以快充的多元复合锂电池技术,仅需车载半日电池,重量可较磷酸铁锂方案减轻40%,显著减轻了车体结构负荷和能源自耗,提高了安全性,并增大了载客容量。仍可快充,提高效率的同时具备超长循环寿命
“同样快充效果却不再需要频繁返站充电,全天运营仅需利用中午休息时间快充15分钟补电一次;晚间回到站场则可选择快充或利用电网波谷电慢充。”仝志明认为,多元复合电池使用寿命长、车辆与充电设施投入更少,可实现高效率运营与经济效益最大化。
作为快速充电技术的积极推行者,广东联动动力系统自2011年初微宏推出第一代快速充电电池以来,快速充电车辆已经在国内外展开了大规模的实地运营。截至2013年9月,广东联动快速充电电池系统产品已装备超过900台公交客车,实现近6,000万公里的实际运营积累。
据了解,设立在重庆空港公交枢纽的快速充电站,可同时为6台纯电动快速充电公交客车进行快速充电,在6-8分钟即可将电池组充满电;两年多的实地运营为快速充电技术,尤其是在公交领域的应用积累的深厚的经验,同时也获得了公交客户的认可。
9月17日,新一轮的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已经公布,新政中其中重要的一条要求推广城市的外地企业的新能源汽车所占比重不能低于30%。这为像微宏动力这样的技术型企业提供了突破的机会。
“第二代快速充电锂电池的发布标志着微宏在这一技术上的再一次突破。更高的能量密度、可快速充电、长循环寿命的特点,使得电动汽车当下的瓶颈得到了突破。我们将非常期待这一新的产品能够加速交通电动化的进程。”对于未来的规划,仝志明表示技术引领市场的拐点已经开始凸显,现在就看谁能抓得住了。